84农业网

地区:安徽|北京|重庆|福建|甘肃|广东|广西|贵州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吉林|黑龙江

地区:江苏|江西|辽宁|宁夏|青海|山东|山西|陕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西藏|新疆|云南|内蒙古

行业:养猪|养牛|养羊|养兔|养鱼|养鸡|养蛇|养鹅|养鸭|养龟|养虾|养蟹|养鹿|养蚕|黄粉虫

行业:水稻|玉米|花生|小麦|大豆|茶叶|棉花|油菜|鹌鹑|牛蛙|黄鳝|泥鳅|蚯蚓|养驴|养蝇蛆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国内新闻

产业扶贫路上的精准施策——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见闻

84农业网   时间:2018-10-24    作者:佚名    来源:农民日报

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,是四川脱贫人口最多、任务最艰巨的县区之一。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村121个,贫困人口85558人。通过3年努力,截至2017年底,贫困人口下降到8584人,贫困村下降到28个,贫困发生率由16.4%下降到1.64%,全区已于去年整体摘帽。

3年发生如此大的巨变,源于该区在脱贫攻坚上的真抓实干,尤其是产业扶贫路上,更是因地制宜,选择效益好、见效快、覆盖面广且能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。在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上,各村也是根据不同情况不断推陈出新,围绕实效精准施策。

突出特色构建产业扶贫四级体系

鼎山镇康民村,上世纪90年代是该区重要的蚕桑基地,全村桑园面积达1000余亩,年产茧量达12万公斤。可进入本世纪以来,康民村逐渐退桑还粮,桑园面积迅速归零。

从今年4月起,康民村重新开始栽桑养蚕,几个月时间就发展了1200余亩桑园,全村9个社已覆盖7个社。

脱贫攻坚以来,巴州区着力培育道地药材、有机果蔬、优质粮油、生态畜禽四大主导产业,建立了“区有示范园区,乡有产业基地,村有当家产业,户有增收项目”的4级产业扶贫体系,切实增强了特色产业脱贫实效。

在示范园建设中,目前已实施巴州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、巴州海升现代猕猴桃产业园、巴州温氏生猪养繁殖园、巴州现代水产养殖园、巴州现代优质粮油产业园及巴州西部中药博览园、清江秦巴药博园、鼎山花海桑甜、大和花城果香等巴药产业园区建设。

该区大力推进乡镇脱贫奔康产业基地建设,每个乡镇按照连片集中不少于1000亩的标准,要求一类乡镇至少建成两个、二类乡镇至少建成1个千亩产业带动基地。全区规划乡级千亩产业基地35个,截至目前已完成38个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8.5%。

另外,全区所有聚居点农户全部建成庭院产业,新建休闲农庄两个、“万元增收工程”共规划实施17756户60976人,覆盖所有有条件的贫困户,实施率达100%。

  不可忽视的集体带动整村发展模式

今年春节,央视在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录制了一期《非常年夜饭》的节目,表达的是该村村民住新房、感党恩,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场景。殊不知,该村曾是全区深度贫困村。

第一书记李润生介绍,长滩河村2015年前以土坯房为主,且65%以上是C级甚至D级危房,全村仅有一条通往村委会的水泥路,没有支柱产业;而现在,长滩河村高标准建起了3个聚居点,沥青路覆盖到每一个社,发展起820亩桃子、800亩李子,并林下套种了中药材。

这样的村要发展,村集体必须发挥重要作用。”李润生说。村上成立了四川省殿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将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,然后运用国家项目进行土地整理,并与四川省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,选择桃、李作为主导产业。

从2016年底开始,村上组织村民栽植桃李,今年已经试挂果。接着,村上将公司的股份进行了量化和出让。“总共设定5000股,集体占404股,全村1214人人均配送1股,再拿出1214股配送给全村贫困户,剩余的2168股以每股500元面向社会资本出让。”

最终,这2168股被本村返乡创业者王成山全部购买,成为了公司的最大股东。关于配送给贫困户的那1214股,李润生解释说,到2020年将自动清零,总股本也将减少。

对于该村产业发展前景,王成山充满信心。所种的桃为四川省农科院研发的第四代优良品种,果子个大、色鲜、味甜,今年试挂果每斤卖上了10元,到丰产期亩产可达6000斤以上,每亩纯利润超过万元没问题;所种的李子亩产可达4000斤以上,利润也很可观。

据估计,到丰产期以后,每年全村村民仅按股分红每人就能增收3000元以上;村集体可实现按股分红120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实行再分配,全村村民又会增加一笔收入。

招引龙头培育大户带动产业发展康民村蚕桑产业迅速复兴,离不开龙头企业巴中合美牧歌蚕桑种养殖有限公司。该公司为巴州区凤溪乡早年走出去的大学生符柯南创建,2016年鼎山镇政府将他引到康民村。

符柯南是见过世面的人,他不会盲目地把自己下海经商多年积攒来的资金乱投资,通过充分的村情研究以及丰富的市场调查,最后才决定投资蚕桑。

“我们村有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,大面积推广群众接受起来比较容易。”村支书苟俊说。于是,村上成立了土地流转合作社,将全村土地流转到合作社,再流转给“合美牧歌”,每亩土地流转费为400元,待3年后正式投产,企业还要额外每亩支付合作社100元。

企业拿到土地后,对土地进行整理,并在合作社的帮助下,组织劳动力栽桑。企业将整个产业园每50亩划成若干单元,每个单元计划建设一栋标准化蚕房,以吸引养殖大户进驻。

“也就是鼓励有创业意愿的人成为返租倒包的大户,公司提供产业基地、标准化蚕房、蚕种、养殖技术、消毒药品、订单销售服务等,养殖大户负责养蚕并承担养殖过程中的劳务开支,”村第一书记周玉说,“养殖户基本没有风险,这对培育大户很有吸引力。”

照此算来,全村最多可培育30个大户,按公司与大户签订的保护价每公斤蚕茧35元计算,每个大户年收入可大28万元,所带动的劳务收入可为全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。

84农业网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另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任何关系,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。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,不以盈利为目的,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,仅作为参考。

阅读排行榜